2005年12月20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小琴:“谢谢大家,我会开始新的生活”
本报记者 史诗 蔡亮 曹志男

  12月15日、16日,本报在一版连续刊登了本报记者帮助、制止预谋杀人的被拐卖妇女小琴的报道《危情24小时》(上下篇),在读者和专业人群中引发强烈反响。前天,记者收到了小琴的手机短信:“谢谢大家,我会开始新的生活。”在记者的反复劝说下,昨天小琴又来到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开始接受心理治疗。相信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小琴会逐步走出阴影。
 
  这是新闻记者的光荣
  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傅上伦给予该组报道高度评价:读了浙江法制报《危情24小时》的连续报道,我为主人公小琴历经10年磨难、几乎万劫不复、最终依靠法律沐浴在正义的阳光下而欣慰,更为浙江法制报的领导、记者和编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感动。这些年来,犯罪嫌疑人向新闻工作者诉说惶恐心情、经记者劝说最终自首的故事,以及记者们在得悉某种恶性事故可能发生的线索后挺身而出为民申冤、排难、解忧的新闻,时见报端。这说明我们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这是我们的光荣,也因此加重了我们的责任。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全省新闻媒体更加深入地宣传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直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这正如该报道的记者手记中所说:“我们发现了,知道了,我们一定会尽我们之所能来帮你。”

  真情如火化坚冰
  浙江法制报老读者、省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赵传喜在电话中对报道给予很高评价。赵老告诉记者,看了《危情24小时》之后,他一直沉浸在感动之中,他为这篇报道送上7个字——“真情如火化坚冰”。“这篇报道充分体现了我们浙江法制报记者的社会责任心。”赵老说,记者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去采访、报道,但该报道作者怀着一种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走进了被采访对象的心灵。记者用真情感化了小琴,用真情化解了危情。危情的圆满解决是法律的胜利,记者一路跟随小琴的这24小时是记者把法律送到小琴手中的24小时,对广大读者也是一次很好的普法教育。